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会“倾听疾控声音,传递健康力量”系列活动之妇幼保健中心Meta分析专题培训

 发布时间:2019-12-31

    

  为促进妇幼保健中心师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在中心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生会于20191224日组织开展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专题培训。中心老师及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内容及操作步骤的认识,理解了该方法在妇幼健康专业领域的应用。 

  此次培训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的郑文静老师主讲。郑老师从Meta分析基本介绍、设计思路和研究步骤、Revman软件实操练习三个部分展开讲解。从郑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医生要参酌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见进行临床决策。而循证医学的证据金字塔(干预效果评价的临床证据分级)顶端就包括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Meta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LightSmith1971年提出,并由Glass1976年首次将这一概念命名,并定义为一种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将以往的研究结果更为客观的综合反映出来。研究者并不进行原始的研究,而是将研究已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eta分析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步骤是此次学习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项关键步骤: 

  1.提出要分析的问题:研究选题要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或预防意义,且目前尚无一致的研究结论;研究问题要宽窄适宜,研究目的简单明确。 

  2.制定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研究目的、暴露和结局的定义、研究类型等制定详细的纳入排除标准,并根据此标准筛查文献。 

  3.制定检索策略并检索研究文献:查全,收集所有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漏检。 

  4.筛选研究文献和收集信息:文献筛查包括初筛和全文筛查两部分,初筛阅读文题和摘要,全文筛查以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的信息包括研究的一般资料、计算效应值的相关数据、临床特征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等。 

  5.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根据质量评价工具对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常见工具包括RCT研究的Jadad量表,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NOS标准,横断面研究的AHRQ量表等。 

  6.分析数据并在适合的情况下进行meta分析:分析主要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效应量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包括合并效应值、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的检查等。这是meta分析中的主要统计学分析部分,其中探究异质性的来源是关键。 

  7.解决报告偏倚:相对于得出阳性结论的研究,那些得出阴性结果的研究文章常常更难被发表。常常导致阴性结果的研究更容易“丢失”,这常常会使得Meta分析结果偏移,并得出误导的结论,这就要求尽可能检索到全部相关文献。 

  8.陈述结果; 

  9.解释结果和得出结论; 

  10.完善和更新。 

  接着,郑老师为现场师生演示meta分析软件Revman的具体操作步骤,以便于妇幼中心师生将该方法真正用于日常科研工作中。最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培训内容和日常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难题与郑老师交流,培训在师生们热烈的交流声中落下帷幕。 

  通过此次培训,妇幼中心师生们对Meta分析的应用条件、设计思路、研究步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Meta分析软件Revman的操作步骤也更加清晰,收获颇丰。 

    

  妇幼保健中心  高丽 供稿、供图 

    

 

讲座现场

郑文静老师为大家授课

 

附       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