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jiankang.haiwainet.cn/n/2014/1216/c457234-21547361.html
2014-12-16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刊登
2003年中国大地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扰乱了国人平静安详的生活秩序。本以为与我们现代人绝缘,远在天边、存在于贫穷荒蛮之地的瘟疫,谁知竟一夜之间从天而降潜入了繁华的都市,如黑云压顶般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平时不为我们百姓所熟知的中国疾控中心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默默无闻的疾控人也由幕后走到了台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和灾难面前,疾控人勇敢面对。我们今天采访的嘉宾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常务副主任施国庆教授。请施教授为我们广大网友普及一下流行病学领域的知识。
【获奖感言】
海外网健康:首先祝贺施教授获得2014年第十五届吴杨奖的公共卫生奖!22年来您默默的执着与坚守,感慨万千能否形容您此刻的心情,请问您获奖之后最想说什么?最想对谁说?
施教授:最想说的就是,获得第十五届吴杨奖的公共卫生奖,是对我们从事现场流行病学工作人员的鼓励。首先对我本人是很大的鞭策,对我们团队有很大的鼓舞,也会激励我们更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年轻人加入到现场流行病学的团队中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想对未来的年轻人,正在进入职场的和已经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同行朋友,需要强化自己现场调查能力,特别是医学侦探能力。我们的行业被称为医学侦探,对各类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原因进行快速的反应调查。所以我们希望,也非常欢迎更多有潜力、有追求的年轻人加入到中国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中来。
【心路历程】
海外网健康:公共卫生领域在2003年SARS流行之前并不被百姓所关注、所了解。其二就是在众多分科疾病中,流行病潜在的危险性很高,如发病快、发病急、突发等等,那么您为什么选择这个学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您有没有想过这是一份极其危险的职业?能够默默坚守20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或者改行?是什么支撑您走到今天?
施教授:流行病学,简言之,它是一个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科,以预防为主。我觉得很有价值。这或许跟自己小的时候经历有关系,希望人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活得更健康一点。选择这个行业作为发展方向,也是基于多重原因。
在我还不到10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享年还不到39岁。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恐惧,虽然当时不是那么清楚的,但是毕竟有影响。后来考入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分到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急性传染病工作十多年。
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到现场,查找线索、找到原因。特别强调找到可以干预的原因,不一定对所有原因都搞清楚。通过这个学科特有的原理和方法,找到可以干预的环节,感觉很有意义。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工作,慢慢就坚持下来了。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为突发事件中,有些不明原因疾病,存在风险。不仅有风险,而且机会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做好防护,这是非常关键的。在科学防护下没有太多担心。风险存在,但是要做好预防。
一名优秀的医学侦探——施国庆【2】
2009年施国庆在云南腾冲县某村庄采集曾经导致数百人死亡的一种不明野生菌
海外网健康:对我们广大网友来说,对流行病还了解一些,比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传染病SARS、H7N9、埃博拉等等。但对于现场流行病学知道的很少,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请施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流行病学的分类,流行病、流行性传染病、现场流行病的异同及三者之间的所属关系。
施教授:问得挺好。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流行病学的概念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它不是一类病的名字,是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原理方法,主要是探索人群发生疾病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个信息制定一些预防控制对策来控制疾病,这是我们学科内容。另外我们讲流行病的概念,是指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什么疾病,只要它的发生水平超过了我们预期的一个标准,就被认为出现了流行现象。这是疾病发生强度的概念,疾病发生强度包括有散发、聚集、暴发、流行和大流行状态等,并不是一个疾病本身的概念。所以一旦某种疾病,不论传染病还是慢性病,还是伤害,只要它超过了现有的不能忍受的发病水平,我们就可以称为流行现象,就要调查、发现为什么平时控制得好好的,现在露出苗头了,就需要解决、找到可以干预的环节来布防。
至于传染病,SARS、禽流感这是疾病本身的名称。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某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可借由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或通过饮水、食物、空气或其他载体而散布的传染病。
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现场中的应用,强调现场,强调干预,发生事件时及时处置。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最早起源于美国,他们叫EIS。2001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现场流行病学这个词就越来越被大家熟悉。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要求我们平时做好训练,一旦有情况,及时抵达现场,搜集现场的第一手信息,这点非常重要。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提出假设再进行验证,然后提出预防干预的建议。主要还是为了及时控制疾病。控制紧急情况。
所有疾病都可以属于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现场流行病学也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去研究。随着现场流行病的发展,它已经涵盖了其他公共卫生领域,如慢性病、伤害。对慢性病的现场调查非常重要,建立预防控制规划项目,也需要经过艰苦的现场调查才能获取到资料,从而根据现场信息,更合理防治慢性病,完善预防控制项目。现场流行病学强调现场第一手资料。最艰苦的是资料搜集,有时候很难获得到。你在家里面,通过电话很难获得的信息,你就需要深入到一座座村庄、一户户居民、一位位患者中搜集资料,问询病情。以上是我们现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与众多的传染病种类之间的关系。
一名优秀的医学侦探——施国庆【3】
2008年在云南大姚县调查不明原因猝死事件
【学科建设】
海外网健康: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高度重视,自修订后的《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学科领域的科研与防治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请您结合多年,从地方到国家、再到国际公共卫生舞台的实际经验,谈一谈当前传染病学科的发展现状。
施教授: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在2004年实施,是我们做好传染病医治,依法防病、科学防病的重要依据。
我们国家传染病的防治,在抗击SARS疫情之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为防治传染病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发生的地点,我们国家建立了全球覆盖面最广、信息传播速度最快、实时地遍布城乡的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先进的。
只要病人就诊,在医院治疗,就可以实时地报上来。不管是地方的、省级的、国家的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观察到发生的情况。不同平台的疾控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都可以采取各自需要的应对措施。地方机构要及时赶赴现场,对一些超过预期发病水平的事件,进行调查,及时进行应对。省级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需要协助的,也要奔赴现场。
从国家层面来讲,主要是技术指导。另外,传染病发病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突然暴发的疾病,人能感觉到;有的多点发生,不一定在地方层面能感觉到;所以国家更多的是做比较大的宏观的监视,根据疾病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配合地方进行调查。我觉得目前发展挺好,体系挺好,有完善的监测体系。除了监测体系外,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其他领域:调查、干预、沟通等体系建设,也都得到了很快发展。
中国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对传染病的防控方面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关注,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特别加强了应急能力培养和队伍建设。SARS疫情以后,我们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不单单是在国家层面有培训项目,很多省级地方也建立了培训项目。这种培训对个人和单位能力的提高均提供了很重要的平台,也使我们这个行业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健康守卫】
海外网健康:我们知道流行病一直以高传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著称,从SARS到埃博拉人们对于流行病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当我们面对疫情扩散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来保卫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
施教授:这概念里面混了好多概念在里面。我们通常讲流行病,是指一门学科,或是疾病发生水平高。你所提的流行病,可能是指传染病。不是所有传染病都表现得你刚才讲得那种高传染、高患病、高病死。
每种传染病不一样。传染病它有几个特点,有的传染性很强,有的致病力很强,有的毒力很强。传染力、致病力、毒力,不同疾病是不一样的。有的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但是致病力不一定强,很多隐性感染者,很少病故。有的传染病致病率很多,但是死亡的不是很多。这三个特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救治的水平、反应的迅速等有很大关系。有一些传染病它的病死率比较高,比如暴发在西非的这次埃博拉病毒病,病死率在70%多。
在发病人当中病死的概率,这叫病死率;在人群中有多少发病的叫发病率;在人群中因这个病而死亡的叫死亡率。这些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
个人卫生当然很重要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特别强调洗手。在流感季节,到医院看病要带上口罩。特别要提醒对不明来历的动物不要随便接触。我现在观察到我们中国民众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接触动物,你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车子拉着很多羊,你就过去接触动物,这都是不好的,我觉得应当注意。
另外,面对突发传染病疫情:
第一,要相信中国的专家,相信中国政府的防治力量。我们国家传染病的防治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积累了多年的实战经验。要相信专家的建议,听从专家给予的指导,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预防。每种疾病有每种疾病的特点,传播的方式也不一样,要从正规的渠道得到防护的知识、防病的知识。不要过度恐慌,要正确认识疾病。平时要养成个人卫生的好习惯,特别是洗手卫生。另外我强调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还是少接触动物,职业人员在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是没问题的,作为普通民众你非要接触就要做好防护,注意洗手卫生。
一名优秀的医学侦探——施国庆【4】
2008年施国庆在云南省大姚县深夜处理野生菌标本
【特色培训: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在现场学习;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学习;在舞台上学习;在网络中学习】
海外网健康: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十几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疫情处理一线的专家,并多次得到嘉奖。2010年首次启动了我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对外援助,得到WHO的高度评价。请谈一下我国现场流行病学的培训情况。
施教授: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称为CFETP,这是我们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品牌。始建于2001年10月,当时是在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成立的,由中国疾控中心具体承办的一个培训项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基会、美国疾控中心等国际组织的支持,特别是技术方面的支持。一直到目前,美国疾控中心还有专家,和我们一起办公。
所以我们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属于一个国际化的培训团队,主要的理念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两年制。学员从原单位全脱产到我们这里接受现场流行病学全方位的训练。最初每年从国家及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录取10到15个人,2010年以后我们每年招收扩大到30名学员左右。这样项目同时就有60名在训学员,就是一个团队,组成一支队伍。
我们整个培训周期为2年,包括:2个月的核心课程和20多个月现场实践。核心课程主要以公共卫生的案例学习和讨论为主。把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统计学等现场所需要的核心理论、概念、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学习和掌握吸收。
两个月核心课程后,学员被分配到培训基地,现场工作20多个月时间。培训基地包括国家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和20多个省及地方培训基地。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到这些机构去,现场有老师带他们,遇到突发事件就要做调查。他们会和我们国家级团队沟通、求助,可以及时得到技术指导。这个培训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不是一个教师个体,而是一个专家团队的指导,随时准备着给前方学员们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且在每一次突发事件的调查,每个步骤、各个环节给予支持,这样在现场他就能体验到手把手学徒的教育模式。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去训练,在不同现场,应急的、监测的、专题调查的这种专业活动里面层层步步都得到老师指导,并在现场完成整个工作。
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让学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舞台上学习锻炼自己,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学术年会,也会参加全球的会议。全球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网络,有50多个成员。每年我们不是参加全球的,就是参加区域的会议,还会派学员参加美国疾控中心的学术活动。学员通过这种交流锻炼自己沟通能力,把自己的调查发现展现出来。另外我们自己还建立各种简报综合信息平台,把现场调查的发现实现共享,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
我们还有一个培训特色就是网络中学习,我们的口号就是“加入这个团队,你属于这个团队永远的成员!”。
现在我们总共有191名毕业生,分布在国家级和28个省及地方公共卫生部门,中国疾控中心也有几十个。现在我们很多部门,如应急中心、传染病部门的主要领导和科室的主要业务领导都是我们的毕业生,是项目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在公共卫生领域起到了骨干作用,这也构成了一个大的网络。我们学员也好、毕业生也好、有需求的话大家互相沟通,这个平台已经建立的非常好了。
我们强调五种学习:在实际的案例中学习;在现场学习;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学习;在舞台上学习;在网络中学习提高。这是我们培训的主要特色。
目前我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省及地方开展的培训项目实现规范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国家的培训项目主要是依靠国内的一些顶级专家和国际的顶级专家来建设打造。我们需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在中国的规模化,带动整个系统工程。现在,我们也办了很多小的培训班,短期培训等,至少很多理念被大家接受了,如调查的规范性等等。
【援外交流】
施教授: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从一开始创建就得到国际组织技术上、经费上的大力支持。随着我们自己队伍的壮大,也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所以近几年更多地开展了一些与国外交流合作的工作,包括援助的工作。
201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下,我个人作为现场流行病学领域派出的老师,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了蒙古国。这是蒙古国第一年开始办现场流行病学项目,创办蒙古国FETP。我作为指导老师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带领蒙古国现场流行病学项目学员一起做了一些现场工作,还有几次突发事件的调查,得到了蒙古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和认可。
现在我们也越来越多的开办国际培训班。从2013年开始,我们承办了商务部的一个亚洲国家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今年又办了第二届,每届是20多天三周时间。每届参加的有15人或20人不等。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场应急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不光现场应急人才,其他的流行病学人才也会培养的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有能力去做,我们的老师用英文讲课,英文教学、英文指导很普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使我们自己内部得到了加强,虽然目前我们人手还少,需要更多的毕业生加入我们的团队,但是我们核心的援助培训技术力量没有问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名优秀的医学侦探——施国庆【5】
2008年施国庆在中国疾控中心现场抗震救灾防疫成都工作站工作
【未来展望】
海外网健康:请施教授谈谈对未来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发展方向的设想,以及对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的展望?
施教授:对于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发展有比较大的设想,中国是个大国,不是一两个项目就能满足需要的。国家小的话他可能就搞一个项目,每年招几个人就够了。我们每年招30名都不能满足中国的需求,再多些还是不能满足,中国的面积广大,14亿的人口基数,平均到每个省没有几个。
所有的公共卫生问题都需要现场信息、需要分析数据,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总的构想是在中国能够建立金字塔式的这种培训。国家级的两年培训,这是国际通用的,省级的根据他们的能力需求一年或者是多长时间,还有地方级的,至少三级的网络人才建设,这是我们对我国FETP网络发展的构想。我们中国是大国,还要向国际发展,CFETP要成为国际一流公共卫生现场流行病人才的培训平台,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现在我们有能力也有这种基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专家领导的支持。现场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其专业人才必须要进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光上课是没用的,现场是很复杂的。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卫生的医生很难培养,必须有一种机制来培养他。不是一两个医生我带着你干一个学科看一个病,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场的调查能力、协调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数据能力,还要有一个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如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临床学、社会学,还有沟通能力,这需要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行。所以公共卫生人才难以培养的主要原因在这,需要的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复合型的人才。所以吴杨奖这个获奖对我们很重要,非常重要,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参与到这样培训,能够建立更好的网络培训体系,总的设想是这样的。
【优势与差距】
海外网健康:作为国内流行病学与疾病控制专家,您认为近几年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有哪些进步?与国际上的相关领域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差距又在哪里?还有哪些亟待提高?
施教授: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我们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群防群控,这是控制疫情所需要的。传染病的预防人人有责,涉及到各个部门。它不是靠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个体所能做到的。我们这种群防群控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是很有优势的。不仅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这也在我们控制SARS疫情中已经得到了很好地验证。
有很多疾病,在没有医学措施的情况下,或者还没有找到特别的、有效地医学干预措施,那这种群防群控的公共卫生措施就是关键。有的疾病有疫苗接种,有特效的药物治疗,这叫医学措施。我们国家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动员适龄人员等进行疫苗接种。不管是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还有实施有效医学预防措施,在组织实施干预方面,动员社会力量方面,我们国家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还是需要加强的,需要更多的人掌握现场调查、收集信息的技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队伍。疾病控制不仅有效果,还要有效率。这样才能更快、更早、更有针对性的减少社会危害。换句话说就是用更小的社会成本更好的防治疾病,这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首先需要人才建设,需要一批兢兢业业的医务人员坚守在我们监测疾病的岗位上,能够果断分析、果断采取行动的队伍才行。这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科学防治是很关键的。传染病防治,我们国家过去总结的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这里隐含很多重要的理念,但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经过训练的人更有效的去做,更科学的开展现场工作,这也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的,也是永无止境的。现在我讲的突发事件多,其实其他慢性病,伤害环境卫生等都需要做好监测、做好现场调查,更快更及时更科学的提出自己的解决应对意见来,这是一样的道理。(张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京ICP备11024750 |
中国疾控中心教育培训处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行政值班电话:010-58900001 健康咨询电话:12320 邮箱:WEB@CHINAACD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