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博士后——陈家旭

 发布时间:2018-01-02

    

  陈家旭,男,博士,研究员。于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病原生物学博士后流动开展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刘述先研究员。 

  主要开展了“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Sjc97 DNA)核酸疫苗诱导的抗病免疫研究”。以Sjc97 DNA核酸疫苗免疫C57BL 6小鼠,再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观察免疫鼠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皮肤、肺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清特异性抗血吸虫抗体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核酸免疫小鼠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抗病理免疫力,减虫率率分别达36.3%和42.4%攻击感染后局部皮肤炎症反应明显,白细胞聚集童虫滞留部位;虫穿过的肺组织同样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嗜酸粒细胞聚集皮肤及肺部反应免疫组小鼠明显强于非免疫组小鼠;而核酸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明显小于非免疫小鼠。核酸疫苗组小鼠血清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且肝组织TGF-β1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研究显示,Sjc97DNA核酸疫苗抗感染与抗病免疫反应与其诱导的以Th1型免疫应答占优势及抗血吸虫虫体虫卵抗原特异IgG2a、IgG2b与IgA抗体明显升高的免疫反应特征关。初步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抗感染及抗病理免疫机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篇。 

 

 

  200212月出站,出站后留所工作。致力开展血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新发罕见寄生虫病的病原检测及免疫、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芯片诊断技术。建立了基于鸡免疫球蛋白(IgY)抗体的血吸虫病ELISA、IHA及胶体金试条检测试剂,以及舌形虫病、异尖线虫病、肝片形吸虫病、巨片形吸虫病、巴贝虫病等新发罕见寄生虫病ELISA和免疫试条法诊断试剂。研制了肺吸虫病、片形吸虫病LAMP检测试剂,建立了快速高通量的肺吸虫病、肝吸虫病、旋毛虫病等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断蛋白芯片及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巴贝虫等重要血液原虫病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开展了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卫氏并殖吸虫、牛带绦虫及亚洲带绦虫等不同发育期虫体microRNAs特征研究,初步阐释了miR-71、lin-14等microRNAs在各虫期的水平和功能。 

    

  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疟疾、血吸虫病及食源性寄生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上海市卫生系统第3、4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上海市寄生虫病诊断中心建设”和上海市上海市寄生虫病诊断检测服务网络建设,参加国“863”计划“日本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寄生虫病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与“重要寄生虫病监测技术研究”、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我国重要原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申请专利2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参与专著编写10部,其中主编2部《食源性寄生虫病》与《寄生虫病检测技术》、副主编2部《城市大型国际活动中寄生虫病传播风险与防控》及《人体寄生虫学》(电子图书。组织拍摄《舌尖上的旋毛病》、《谨防舌形虫病》、《谨防肺吸虫病》、《谨防肝吸虫病》、《谨防广州管圆线虫病》等宣传片,其中前两部已由中华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且《谨防肺吸虫病》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5月20日至6月16日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赴灾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2009年3月7日为云南“怪病”事件检测血清样本、明确诊断,为卫生部、疾控中心和寄生虫病所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8月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赴甘肃舟曲特大泥流灾害卫生防疫专家组工作。2010年5月至10月组织成立上海世博会“世博保障”食品安全(寄生虫污染)检测小组,为确保世博食品安全,尽了自己一份责任。2011年3月26日应邀参加老干部保健工作,提出了合理化的检测项目,发现了病因所在。随后,参加了由卫生部组织成立的未知病原体应急检测鉴定小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2月受遣赴云南大理处理一起“疑似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事件,在病因诊断、治疗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挽回了26人的生命。被誉为“大理州人民的救命恩人”。2013年处理贵州遵义市形吸虫感染“绿巨人”事件2014年湖南长沙疟疾误诊为巴贝虫感染病例的鉴定纠正。 

  教硕士研究生7名,毕业5名;协助指导硕、博士生及博士后12名,完成培养紧缺人才1名;多组织举办全国性技术培训班。被评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卫生局系统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卫生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